青海一所省部共建高校,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该校党委副书记在本校考博,最近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这位大学校领导、副厅级干部要求学习上的进步本来是一件好事,却不料发展成为一件极为尴尬的“闹剧”,根本没按当事人的原计划的设想所实现,也不以当事人的意志和目标为转移。
可以说,大学副书记考博事件,本来就没那么简单?
这里面的疑点重重,很难在逻辑或常识上讲得通,不少基本上经不起推敲,令人匪夷所思!
从该副书记的名字被列于拟录取名单开始,至学校公布宣告取消其录取资格的整个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六处不合逻辑或常识的地方:

其一,年龄超龄问题
该校的招生简章中规定“博士研究生报考者原则上不超过45岁”,而拟录取的时候却有年近五十的人。
这显然是没有原则了。
打破常规识才也行,那就要备注好“专业能力突出者、具备真才实学者、有重要贡献者等条件优秀者可放宽要求”。
现在社会上有“年龄设卡”现象,对普通人却如同难以逾越的“天堑”,而对权势者却貌似形同虚设。
超龄不取才,光名字就陷入了
大学副书记考博事件,没这么简单读博博士高校研究生四川大学校长…(大学里当副书记)插图
“一刀切”的刚硬误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选才工作的效率,但是于工作不利,不仅没有科学合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全方位精准评估人才,而且让“不拘一格降人才”流于一句空话,还就此淘汰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大器晚成者”。

其二,报考条件问题
大学副书记按照他的研究生统考成绩以及报考专业的笔试、面试成绩,被排在原定拟录取的第一名,最后却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被“刷下来”,被刷下的理由就是“不符合报考条件”!
既然不符合报考条件,从头开始就应该劝阻副书记,应当止步于报考之际,最后让副书记考完全程白忙活一场,这不是“不负责任”吗?这如何给副书记个人交代?
拟录取之时儿戏般抛出“不符合报考条件”,其实就是没底气的“心虚”表现。

其三,成绩问题
大学副书记本身工作繁忙,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居然在考博中成绩力拔头筹,不是有高效的方法学习,就是有弄虚作假的小群体助力。
这个成绩是在一个年近五十、精力与记忆力等明显拼不过一般年轻人的中年人身上取得的,专业课成绩暂且不说,英语与政治两科居然没拉下,不得不说在考研考博“大卷”的潮流里堪称奇迹。
如果副书记的成绩真实,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其学习方法以及时间管理艺术,建议该副书记一定要公之于众,让更多人受益,定当利国利民。

其四,全日制读博问题
大学管理者或教职工读博不算新鲜事。
但是一个公职高校副厅级领导人员报考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就新鲜了,而且是报考本校的“王牌专业”。
不少人都知道,如今的领导干部更重视学习提升了,尤其是高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部更是如此。他们一般都会努力将自己的文凭升级,想方设法在职读研拿个硕士、或读到博士,但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去实现读硕或读博的理想。
大学副书记很有魄力,很有干劲,敢于打破常规,为常人所不为,可能真的是打算“辞职”来“专心”读博?
不过,对于这点,没有人会怀疑该副书记对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含金量远远大过在职教育孕育出来的博士研究生的认识!

其五,成绩第一却又核实不通过问题
是保个人还是保单位?高校让一个“成绩第一却又最后核实不通过”的事情发生了。
成绩第一却不录取,把理由归结为“不符合报考条件”,这显然是不合逻辑、不按常识出牌的无奈之举。
承认一个人身上“不合要求”的问题,总比承认包庇、纵容、合谋弄虚作假达到不可告人目的问题要稳要好!

其六,公家单位的公关表现问题
公家单位的公关表现,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尤其是互联网传播迅速,小事可以立马被放大,国内高校被“抖”出的问题层出不穷,相当多高校在事件发生后因处理不够完美而形成了某种高校形象及声誉困扰问题。
这个问题,当前有两个现实困难:
一是决策程序的繁琐,势必造成不及时、不通畅或上情下达的信息流失变音。由于众所周知的客观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情况,高校一旦出现负面或舆情危机,需要逐级上报请示,校、二级学院两级党委班子开会研究不仅需要时间,如果决策者不够果断、不敢拍板、不会担责、不能忍痛割爱,认识不到大是大非面前的利益平衡与取舍必要性,那就将会容易丧失公关问题主动、及时、妥善、有效处理的机会。
二是新闻发言人或公关总监的常设缺位,不少大学有宣传的人、有新闻发言人,但不会善用,不敢出头,而且往往是学校层面有新闻发言人而二级学院及其他系部没有,势必造成容易面临信息掌握了解不充分、不具体的挑战,常常更容易陷入“避重就轻”、“前后不一致”的被动打脸局面。

建议
1、设立合规部门:在信息公布透明化的同时,不增编制,整合学校法律顾问与法律专业师资及研究生资源,增加合规人员的初审与复核等环节;
2、学校下辖机构尤其是二级学院适当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试点,与学校层面新闻发言人密切联动,人员在现有编制人员中解决,邀请或聘用宣传工作人员兼职解决;
3、从校、院、系领导层面重视上访接访受访工作,专人负责,兼容并蓄,妥善解决各种能够在校内解决的问题;
4、引进公关总监或公关顾问团队,利用社会合作方式或校内招募选拔解决,进行日常舆情的常态化监控,为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以及正常学术与教学科研活动秩序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小结
高校本来就是汇聚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不是既得利益者互相关照之地。因此,高校应该成为高智慧解决“社会问题”的地方,不应成为社会各界看笑话的舞台。
高校二级学院碍于校领导情面,给不符合条件者“开绿灯”,其实违规超标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占用了公平竞争上来的深造学子的名额,浪费了资源和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最终都是所有“费心费力”打了水漂,沦为南柯一梦!
问题需要改观,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